《社會的悲劇都是默劇——電影《無聲》觀後感》
(含少少劇透)
無聲是寂靜,也可以是絕境。
《無聲》改編自台灣真實事件,描述失聰少年入讀特殊學校,目睹校巴最後座的「遊戲」故事,從而揭發校園連串欺凌和性侵案。
最印象深刻的是,當事件揭發,受害者都選擇繼續留在學校,因為他們無法回到社會正常生活。當一個人無處可走,留下來的地方,既是家,也可以是地獄,魔鬼亦賴此而生。
電影大部分時間都用手語交代對白,沒有說話,不等於沒有聲音。他們說不出聲,面對欺凌時,卻有掙扎的聲音、喘氣的聲音、抽泣的聲音。真正無聲的不是說不出話的人,而是那些聽到聲音,卻不願發聲的人。
無聲是身體的缺憾,無情是心理的殘障。聽不見,說不出,是一個人的不幸。不願聽,不願說,是社會的悲哀。我們可以控訴那些魔鬼,但如果我們作為大眾的一部分,不禁要問自己可以做什麼?或許在做任何事之前,先別將和看似有所殘缺的人列為他者。或者每個人都與別不同,但世界上沒有與別不同的悲哀,痛苦就是痛苦。要讓他們的聲音被聽見,先要先讓他們被看見,而不是把他們拋到遠遠的角落,任由欺凌者魚肉。
當看到一個人被欺凌,就應當發聲,當見到制度不公,就應該挺身而出。要修理的,往往不是直接施暴的人,而是背後的權力和制度。
值得一提的是,香港特別為電影片名增添了書法題字(台灣片名是硬筆手寫字型)。相同的地方是聲字的耳都沒有寫中間兩橫,以空洞象徵無聲。
多年前韓國的《無聲呐喊》,讓我們知道當地的無聲故事。今次走入戲院,看了一個台灣的無聲故事。故事最後留有尾巴,走出戲院,看到香港特殊學校爆出虐待學童的報導。就知道無聲的故事不分地域,不礙殘障,痛苦和邪惡,就在我們身旁,也有更多的聲音,需要被聽見。
畫字
嗚謝 @suneg_official 邀請。